一、“高效课堂”出现的历史原因
(一)高考的现实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冲突导致了畸形需求
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严峻现实与高层高调倡导“素质教育”严重冲突使得基层教师无所适从,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期望——学生能够通过一堂课学习之后,课后不需要大量练习就能很快掌握要求掌握的全部知识,既有高升学率同时负担轻。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不堪重负下解放出来而且满足了上级“素质教育”的要求。无论是地方政府、教育界的各级领导还是学校老师都热切期望能够诞生出一种“高效课堂”模式。
(二)政绩冲动、学术突破的强烈冲动
在普遍的“教育兴市(县、省、区)”的理念下,地方政府无不希望能够在教育上有所作为,干部更是恨不得一夜之间通过教育改革的业绩一鸣惊人。各级专家更是希望能够创立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有所突破来扬名立万,大红大紫。这种强烈的政绩冲动和学术突破汇聚成了强大的能量。
(三)最大的教育市场的空前利益诱惑
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是举世无双的,加上人口众多,老百姓的腰包的渐渐鼓起,中国实际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市场。这就给了各方面的投机者形成了空前的利益诱惑,而制造教育“神话”风险最小获利最大。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神话”层出不穷,一个肥皂泡破灭了立刻会诞生一个新肥皂泡的根本社会原因。
(四)科学教育理论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包括所谓顶级教育专家在内的教育学者集体严重脱离实际且形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他们习惯于搞从书本到书本的演绎、拍脑瓜出理念,热衷于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且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以救世主自居。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不但没有进步、没有创新,一些所谓“新理念”甚至远远落后100—200年前的经典教育理论。
二、 “高效课堂” 特点与实质剖析
虚张声势:他们明明白白地在内部宣称自己是商业行为,要投人所好、占领市场。他们露骨地提出“得校长者得市场,得局长者得天下”, “再好的东西都需要四处兜售,守株待兔是最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个团队能走多远,取决于有几个市场狂人。”对外却狂喊要“从油锅里捞孩子”,“拯救教育”,“拯救中国”。他们把自己的推销活动说成是“国家意志”,“课改长征”。反正怎么大就怎么说。肥皂泡吹得越大越好。可是吹到最后他们吹出了“黑喇嘛”。他们说教育是信仰,而他们的信仰是黑喇嘛,黑喇嘛就是他们的“共产党宣言”、他们的最终结论“教育就是宗教”。至此这个肥皂泡就被他们给彻底吹破了。
一链条:“高效课堂”鼓吹者喜欢用简单化的判断。比如“说到底就是”、“说穿了就是”,那现在容笔者套用一下:高效课堂推销者和追随者说穿了就是一个利益链条的关系。对推销者来说目的就是一个“盈利”。对追随者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占领生源高地的“宣传需要”,另一种则是“政绩需要”。他们给出的绝大部分“范式学校”都是全封闭民办学校。这类学校需要报纸的宣传扩大影响而报纸则给他们宣传报道并冠以“课改名校”头衔,作为回报他们付给报纸指导费、讲座费并购买资料、书籍、订阅报纸。而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勋”的校长、局长、厅长、区长等官员来说,报纸则可以对他们进行宣传、授予“课改先进单位”“课改先进地区”等称号,作为回报他们则可以请报纸方的“专家”讲座、指导、建立培训基地、购书、订报等甚至把一部分“公权”拱手相让。
三、课改的一般原则
我们把当前正在强力推行高效课堂活动说成是“一场闹剧”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赞成课改呢?当然不是。课改是必须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改也总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般说来,教育的改革只能渐进的改良过程而不会是一个突变的“革命”过程。教育的改革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够违背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一般说来,有以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核心是可操作。首先,你要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法时推行者必须能够做出操作示范,然后别人才能够学习。假若你不能示范而只会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地讲道理而让别人去做那就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是行不通的。实践性原则是鉴别科学或伪科学的试金石。任何伪科学都过不了实践这一关。
二、立足本地、本校的原则。教改的实践性原则决定了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本地、本校。对任何外来经验都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咀嚼、消化之后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那种外来和尚会念经,盲目照搬照套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三、立足教师的原则。从教学关系上说,“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点是同时对“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说”的批判,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科学辩证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焕发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体能的训练。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教师不能被动地适应学生而要主动引导学生,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参与。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谛。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由教师来操作而不可能有一种可以超越教师的万能“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教育的质量。因此课改要立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师德。
那种所谓“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高效课堂”口号还是在追求“单位时间知识获取最大化”的功利目标上。这就与应试教育的目标如出一辙,完全违背了学习规律。事实上课改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敢或者说不愿意放弃儿童过早、过分追求知识积累的错误目标。一旦人们普遍认识到过早、过分追求知识积累对儿童成长、成才是不利的,愿意果断减少课程科目和难度而真正注重“人格、体能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当前这种“高效课堂”的课改为了某种利益目的不惜把天下教师推到对立面,甚至把教育归于宗教;就算您掌握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背后有不可一世的强硬后台,您觉得能行得通吗?
另一观点:
几乎令人不能置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却上演着一场企图把教育宗教化的“高效课堂课改闹剧”。这场闹剧由一个记者、凭借一家报纸,几句动听口号,一套歪理邪说居然畅通无阻,大行其道,形成了一场运动,一种势力。除了几个草根级网民坚持不断地进行批驳揭露以外,无论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保持着可怕的沉默,对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到了需要用神话来支撑的地步?
评论